手机版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公司简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智慧银行

一、产生背景:

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,以支付、存款、客户为支撑的传统银行业务不断被互联网企业蚕食。面对这样的局面银行纷纷通过建立智慧银行实现“互联网+金融”营销的方式达到营销目的。互联网营销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为实现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互联互通,协同发展,形成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,相辅相成纵横交错的智慧银行新格局。

二、智慧银行工作的原理:

智慧银行是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硬件、传感器、专家系统、移动互联及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,实现银行前中后台、线上、线下各项业务的协同配合,提升银行服务、创新、生产、营销和风险防控的效率。

三、智慧银行带来零售业务新机遇

在技术基础、数据来源、传输管理、平台应用、人工智能都不断成熟的今天,主流商业银行转型“智慧银行”,适时创新零售业务模式。

(一) 智慧银行应做到智慧管理。

智慧管理首先要通过人工智能处理好输入“标准化”与输出“个性化”的协调统一,形成全国系统内金融科技“一点突破,全面升级”的体制优势。金融科技技术在管理层面的应用,将打破银行金融产品“部门壁垒”,协同资源、统一目标。

“输入端”在产品研发及渠道建设上建立标准,创新打通支付聚合、场景聚合等接口,反转银行“管道”角色,重塑银行信用度和品牌形象。以标准化、安全化和规范化的产品获取百姓信任。同时,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分布式运算、海量交互和众筹设计方面的优势,确保新产品超前于市场,更符合客户需求。创新金融工具应用标准,让银行产品投放更加务实、安全、开放。

“输出端”在服务体验和场景构建做到个性、快捷且有趣,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能看到“夫妻银行”、“咖啡银行”、“音乐银行”和“积分兑换超市”等全新概念网点,这些特色鲜明、族群固定的银行网点将成为智慧银行在物联网中的多频触手,为客户提供超乎想象的优质服务。借助科技技术灵活组合标准化应用完成个性化金融服务的输出,针对不同客群、地域和年龄的需要来精准制定专属服务套餐,为用户带去更多的实惠,支持客户经理智能化制定更多服务方案。

(二) 智慧银行应做到创造用户。

根据各家银行2016年底发布年报显示:中国银行2016年末累计发卡4.4亿张;农业银行截止2016年末累计发卡8.8亿张;工商银行个人客户5.30亿户;建设银行个人客户超过3.4亿。很多银行的客户数量几乎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说明传统银行不缺客户,缺乏的是高频交互的用户。从2003~2013年,银行走过了“零售黄金10年”,在金融服务同质化的今天,传统获客模式下客户的生命周期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被缩短,打造智慧银行服务,重构营销及业务流程体系,建立创造用户新模式迫在眉睫。

慧化加快构建智慧金融产品服务链,通过全新金融业务模式带来新客户。重点做好金融本源的创新,创新和重塑银行业务的办理方式、办理流程,在客户金融习惯培养过程中,智慧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日常生活各时段的需求特点,智能化的为不同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家庭提供完整金融链条服务。

智慧银行将创造个性生活服务包。一是提升并发挥银行自身品牌信用优势和银行客户征信数据优势,授权聚合生活APP中优质应用场景,为会员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。二是建立新概念体验式银行网点,使每一个银行网点连接到更多应用场景;三是积极引领智慧城市发展,帮助各级政府连接万物,建立和谐、诚信的城市综合积分体系,为专属客户提供“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娱”的全方位服务。四是智慧银行能为“一带一路”经商用户灵活配置金融服务包,充分利用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资源,为用户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,为每一名“一带一路”参与者带去安全与实惠。

智慧银行要加快对公引领零售业务发展的新模式。智能化地将个人客户服务与机构、公司及企业的业务进行对接,协同开展融资、生产及销售,建立分布式反馈机制,促进商品质量提升。将银行对公客户资源智能化对接个人客户需求,“化零为整”让利更多优惠,全面提升客户综合贡献,实现个人、企业、机构的共享共赢。

智慧银行要加快建立零售客户维护体系。传统商业银行无法实时对每一名用户开展个性化跟进维护,制约了传统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,将人工智能运用在客户维护上,从金融社交层面帮助客户持续获得个性金融服务,从而提高客户体验及粘性。

(三) 智慧化的普惠金融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基石。

创新渠道、创新模式、创新服务,联通创造新银行客户。零售业务在客户发展运营过程中不能仅关注眼前利润,更要着眼长远,借力金融科技手段服务普天百姓。特别是伴随通信技术发展,着重创新完善县乡一级的移动金融服务覆盖,使贫困地区能够广泛得到移动金融的便捷服务。大力发展“红色金融”,承担社会责任,达到弘扬金融老店文化的目的,真正将银行放在百姓的口袋里,做到“银行不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,而是一种随时可得服务”。

版权所有:许昌兴安金融设备有限公司    豫ICP备18025698号

豫公网安备 41100202000558号